日前,《寧波市歷史建筑地方工藝技術匯編》編制完成,匯編分木作、磚作、瓦作、石作、飾雜油漆等工藝技術,為我市地域性歷史建筑維修,為保護與傳承提供借鑒學習范本。
歷史建筑的維護修繕有別于普通房屋修繕,歷史建筑價值在于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工藝的原真信息,因此維護修繕的原則應堅持“修舊如故”,用傳統技術修補、復原其本來面貌,對工匠技藝有著較高的要求。當前社會上掌握傳統技藝的民間工匠人數日漸減少,且大多年事已高,整個行業面臨后繼無人、傳統技藝斷檔失傳的困境;況且鄉土建筑營造技藝歷來是依賴工匠的“師徒傳授”,缺乏記錄和研究,訴諸于文字和書籍的很少。培養技術工人的建筑技工類學校并不傳授傳統工匠技藝,園林古建筑建造公司承擔的建造修繕項目大多也不沿用傳統匠作技藝。鑒于此種現狀,進行歷史建筑地方工藝技術匯編,搶救性記錄發掘我市歷史建筑保護地方工藝就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和迫切性。
目前,影響寧波歷史建筑匠作工藝的幾個建筑派系有:老三區歷史建筑屬于所謂正宗的寧波做法,寧海受臺州、金華影響較多,象山地處濱海有一些沿海的建筑特色,余姚受紹興影響明顯,為避免地域化的傳統工藝滅失,要對每個派系的工藝做一些搶救性地挖掘,在此基礎上,應長期對工匠再做一些技能培訓。
從2020年以來,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重要指示精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市住建局組織專家先后對我市歷史建筑的木作、磚作、瓦作、石作、飾雜油漆等工藝技術進行了搶救性整理和保護,《寧波市歷史建筑地方工藝技術匯編》聚焦這些搶救發掘的工藝技術,并按照工藝步驟配以文字、圖片等多種描述方式進行編制,使其成為可以指導全市地域性歷史建筑維修、保護與傳承的借鑒學習范本。其意義一是用來搶救性記錄木作、磚作、瓦作、石作、飾雜、油漆工匠的技藝、做法、操作流程口訣和歌謠等,防止工匠技藝失傳;二是澄清一些可能容易混淆的概念、認識和做法,促進我市歷史建筑保護修繕工程采用本土地方工藝,保持地方特性;三是為歷史建筑業主、使用者、工匠、村、(鄉鎮)街道和區(縣、市)住建部門提供指導性、工具性的資料,以便查閱、參考、學習、交流和監督管理,指導歷史建筑整修保護、應急搶修、日常養護和日后的保護利用工作。